北医(北医科研团队揭示新冠肺炎橙色预警信号病例传染性更高)

近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轻微症状患者的病例传染性很高,这对于疫情监控和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虽然大多数病毒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前或者出现轻微症状时就被诊断出来,但是仍然有许多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或者轻微症状,容易被忽略。而根据北医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轻微症状患者的病例传染性更高,特别是对于家庭内人员传播的风险更高。

北医科研团队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基因测序技术,对北京市朝阳区一家独立医院的16名新冠肺炎患者和他们的亲属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最初出现的轻微症状,例如喉咙不适、发热、轻微干咳等,不仅表征了患者的感染状态,而且预示着患者的病例传染性也在增强。

该研究揭示了轻微症状病例的病例传染性问题,并为提高新冠肺炎的监测和防控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北医(北医科研团队揭示新冠肺炎橙色预警信号病例传染性更高)

【北医】发现抗癌新靶点

在北医的肿瘤治疗领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北医最近发现一种新的抗癌药物,其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效果优于常规化疗药物,可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秀。

据介绍,该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一个新靶点,从而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靶点化合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生物效应,出现了很明显的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北医(北医科研团队揭示新冠肺炎橙色预警信号病例传染性更高)

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者表示,如果进一步证实该药物具有抗癌作用,将有望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

北医研究:细胞力学作用感知与能量转换机制

北京医学部分联合研究团队近日综合运用微流控芯片、原位拉伸技术、光镊捕捉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等手段,揭示了细胞内头肽物质如何感知机械力,进而引起肌动蛋白再布局,并最终作用于细胞骨架上。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团队通过对单个细胞切割并原位拉伸,精确确定了细胞中电力传感器的亲和性和力传质系数,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这一数值竟然与通过光镊捕获同一头肽物质的细胞相同,说明头肽物质就是感知机械力的重要信号。

为进一步探究头肽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还采用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模拟方法,发现头肽物质由于与骨架产生作用而改变了自身的电荷分布,导致在氧气分子的作用下循环电子跃迁等机制发生变化,从而释放出更多活性电子以促进大量ATP合成,进一步推动肌动蛋白的组装重组和细胞骨架的调整。

这些数据显示了头肽物质作为细胞内感知力学变化和能量转换的关键物质,并有望成为未来细胞力学作用调控与医疗治疗中的新靶点。

北医(北医科研团队揭示新冠肺炎橙色预警信号病例传染性更高)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