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别离(最怕别离,南水北调工程重点保护区的野生生物能否继续生存?)

最怕别离,此话放在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保护区来说,就是对野生生物们最好的诠释。据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南水北调中线开工建设的222个野生动物调查地,共有111个地区(占到50%)有野生动物从迁地迁徙回到相应的保护区。这些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了“守护者”角色的野生动物,是如何在生存空间被夺取的情况下继续生存的呢?

当野生生物面对环境变化时,能够快速适应以维持生存。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保护区范围,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区域类型复杂多样,遗传生态多样性丰富。因此,在项目区内,有着数之不尽的野生生物。比如,除了普遍存在的松鼠、野猪、麻雀等物种外,还有20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及其近亲属。

同时,针对这些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保护、生态优先”的建设理念,并采取了提前布设野生动物抢救转移设施、人工饲喂、繁殖子女放归、新生代监测、野外补给等措施,帮助野生动物百姓搬迁,完成“安家落户”,保卫生育繁衍,为带来更好的生态效益。

然而,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样存在;据资料显示,在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报告中,重点提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区内的生态影响和生境损失问题,以及面源污染和井岗地区治理难度、治理成本较高、治理时间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对野生生物的生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野生生物的生存状况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家和相关单位的重点之一。专家表示,除了技术手段和管理保护的落实以外,更重要的是强化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这样,在南水北调工程重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