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交变幻莫测,头顶上的泡泡常常在不经意间爆炸。比如以轻知识分享为主打的短视频平台,从一般人的“一览无余”,快速发展到人人搭建个人工作室,甚至花费更多在塑造自己的专业性上。社交圈子渐渐成了“同道中人”。
只是我们听得到,但似乎不见得都是在聆听。
女孩子在微博上分享自己人生经验,是因为她们思考得比男孩充分?事实上,她们达到的抵达率,是她们面对社交时,加倍努力奋战的结果。
人们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玩游戏,是寻找娱乐的结果吗?当懂得“喜好图解”的算法,不断为你提供上一次游戏的兴奋感,你不觉得,你已慢慢被囊括在自己的“小窝”里了么?
就好像聪明的产品设计,只需要加一个“好奇心”按钮,就可以触动人们不断购买的扭曲需求。这样看起来,我们似乎是在“任性”,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的“审美圈”“兴趣圈”,把我们带向相同的“溪流暗潮”。
我们借社交平台,可以快速地在各种群体中建立人脉、获得信息,进行经验交流。可是,很容易被轻蔑成“饥不择食的众生”,最终变成没有自我主张、被概念驱动的活塞,被千人千面的算法循环往复地套牢。我们只是听得到,却不曾真正的聆听。